克服恐懼的方法
恐懼的另一面
現代很多心理學家、主流媒體不停強化恐懼及焦慮情緒對健康、
人際關係等等方面的負面影響,這使我一旦意識到自已的恐懼情緒,
反而更為焦慮,並極度的想排除這等情緒,而固著於其中,繞不出來。
前陣子聽到母親不斷叮嚀我一定要保護眼睛,
其實是因為她眼睛出現了問題,
所以她恐懼失明的情緒轉化成叮嚀我的行動。
這種情緒連帶使我開始注意自已眼睛是否疲勞,
是否要作一些護眼運動等等。
生活上我開始盡量不讓眼睛太勞累的舉動,
仔細分析這其實是自我一種保護機制,
源於自身對健康及生命的熱情渴望,及要求過高所致。
但若太焦慮則會引起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加上人往往只能同時注意一件事,
故喪失對外界的注意力,使得我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降低,而造成生活上的適應困難。
面對這種情緒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如來」的心情,
就是老實面對情緒產生時原本的身心狀態,
不要否定它,與它一起生活,
隨著經驗的累積,可以改變你對恐懼的價值觀。
懼高症
像以前我有嚴重的懼高症,
每當過橋時總不敢往下看,腦海中也不斷浮現我往下跳的畫面,
同時造成心理相當緊張及焦慮,生理也出現相當不適的感覺。
現在這個畫面出現時,我知道這是協助我不要往下跳的反應,
這焦慮自然就減輕了。
懼高症的源頭是怕往下跳,而喪失生命,
出於保護生命,心理會出現恐懼反應,
造成生理也出現不適,而我當時總把不適當作喪失生命的訊號,
使得焦慮固著,變得嚴重。
當理解這件事時,隨著時的身心開始接受上述的思考。
我發現我總是意識上理解,但身體及潛意識仍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接受一個新觀念。
此時生理上的痛苦仍會存在,並且使我懷疑自已的思考,產生極大的疑惑,
這疑惑往往是事情會越來越糟的感覺。
疑惑及生理痛苦要如何去掉,我發現別無他法,只有忍耐。
而身體及心靈意識到後來的變化與所預想的不同時,大疑轉化為大悟,
身體的狀況自然變成健康的狀況。
恐懼是不可用意志排除的
恐懼是不可用意志排除的,只能用體驗去慢慢改變自已的認知,進而改變思考。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有一個很有名的神學家叫做尼布爾,他寫了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寧靜的祈禱文。
寧靜的祈禱文內容裡其中有三句是非常著名的祈禱文:
神啊,求你賜給我一顆寧靜的心,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
神啊,求你賜給我信心和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
神啊,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人的一生就是在慢慢追求這個智慧。
現代很多心理學家、主流媒體不停強化恐懼及焦慮情緒對健康、
人際關係等等方面的負面影響,這使我一旦意識到自已的恐懼情緒,
反而更為焦慮,並極度的想排除這等情緒,而固著於其中,繞不出來。
前陣子聽到母親不斷叮嚀我一定要保護眼睛,
其實是因為她眼睛出現了問題,
所以她恐懼失明的情緒轉化成叮嚀我的行動。
這種情緒連帶使我開始注意自已眼睛是否疲勞,
是否要作一些護眼運動等等。
生活上我開始盡量不讓眼睛太勞累的舉動,
仔細分析這其實是自我一種保護機制,
源於自身對健康及生命的熱情渴望,及要求過高所致。
但若太焦慮則會引起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加上人往往只能同時注意一件事,
故喪失對外界的注意力,使得我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降低,而造成生活上的適應困難。
面對這種情緒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如來」的心情,
就是老實面對情緒產生時原本的身心狀態,
不要否定它,與它一起生活,
隨著經驗的累積,可以改變你對恐懼的價值觀。
懼高症
像以前我有嚴重的懼高症,
每當過橋時總不敢往下看,腦海中也不斷浮現我往下跳的畫面,
同時造成心理相當緊張及焦慮,生理也出現相當不適的感覺。
現在這個畫面出現時,我知道這是協助我不要往下跳的反應,
這焦慮自然就減輕了。
懼高症的源頭是怕往下跳,而喪失生命,
出於保護生命,心理會出現恐懼反應,
造成生理也出現不適,而我當時總把不適當作喪失生命的訊號,
使得焦慮固著,變得嚴重。
當理解這件事時,隨著時的身心開始接受上述的思考。
我發現我總是意識上理解,但身體及潛意識仍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接受一個新觀念。
此時生理上的痛苦仍會存在,並且使我懷疑自已的思考,產生極大的疑惑,
這疑惑往往是事情會越來越糟的感覺。
疑惑及生理痛苦要如何去掉,我發現別無他法,只有忍耐。
而身體及心靈意識到後來的變化與所預想的不同時,大疑轉化為大悟,
身體的狀況自然變成健康的狀況。
恐懼是不可用意志排除的
恐懼是不可用意志排除的,只能用體驗去慢慢改變自已的認知,進而改變思考。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有一個很有名的神學家叫做尼布爾,他寫了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寧靜的祈禱文。
寧靜的祈禱文內容裡其中有三句是非常著名的祈禱文:
神啊,求你賜給我一顆寧靜的心,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
神啊,求你賜給我信心和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
神啊,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人的一生就是在慢慢追求這個智慧。
留言